查看原文
其他

27所高校、30+文旅大咖齐聚一堂,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正式起航!

李姝婧 言之有范 2023-04-03

部分嘉宾现场合影 图片来源:言之有范▲辞旧迎新之际,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文创分会主办、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汇聚全国27家高校文旅相关院系和研究中心共30余位文旅学者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对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和2022年发展趋势进行近4小时的研讨。现场气氛热烈,干货满满,快来看看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吧!

作者 | 李姝婧

来源 | 言之有范(ID:yzyf201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月15日,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会议在京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13所首都高校文旅专业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以“线上+线下”会议形式与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学院等14所全国高校专家学者欢聚一堂。


会议对2021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对2022年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围绕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区域文化发展、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文旅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对话交流。


会议通过由27所文化和旅游相关院系及研究中心代表共同联合发起的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倡议书。同日,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在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正式挂牌。


由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邹统钎参加揭牌仪式。


由左到右:曾繁文 陈少峰 范周 邹统钎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文化和旅游专业走得越来越近。在产业实践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后,和其他行业的跨界愈演愈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旅游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涌现出许多新业态。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要积极吸纳文化产业、旅游业、艺术创作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机构。凝心聚力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图片来源:言之有范▲


未来,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将聚焦学术前沿,致力于打造国内顶尖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进文化和旅游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现场嘉宾发言集锦

(排名不分先后)


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科学部委员



胡惠林教授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为引入,探讨了他对文旅融合的理解和观察,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点期望。胡惠林老师认为,旅游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行为,本就属于文化范畴。2021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丰富了业态的发展。今天,无论从业态融合还是学科建设来看都面临着高质量发展问题。如何从学科建设打开文旅融合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大题目,我们的研究者们应该共同做好这篇大文章。


黄永林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黄永林教授简要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践发展与学术建设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学科定位、学科下一步建设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黄永林教授认为,当前,文化和旅游已经在实践层面全方位的融合,但学科建设上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特别突出。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单一在某一个学科里去发展,很难用某一学科的办法和范式解决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真正存在的问题。


李向民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

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



李向民教授分享了他在调研文化企业中看到的实际问题。李向民教授认为,我们仍然要考虑到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2020年,有很多学者在讨论后疫情时代,但事实证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远大于2003年的非典。其次,2021年数字经济浪潮兴起,元宇宙等新概念备受瞩目。对线上业态的发展仍然要客观冷静的判断。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长远发展来看,长远要有信心,眼前来看作为学者不要盲目乐观,应该更进一步的调研了解文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多听一线声音,把理论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李炎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炎教授从自己做的三件事中提出了三点有价值的思考。李炎教授提到,在“十四五”期间对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需要从国家、地方、民众三者的互动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关系角度,深层次的思考背后影响产业发展中的体制、资本、民众、市场之间的配置问题。文化产业无论从国家层面的分工还是区域发展来看,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化和旅游发展当中的常态性问题,要客观审视发展中的问题,不能更多的追风。对国家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还需要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吴必虎教授分享了对2021年文旅产业回顾总结和2022年趋势研判的五点看法。第一,新冠疫情影响下文旅行业的韧性被激发,要更进一步的思考文旅企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保持实力,如何为将来发展蓄好能量、调整方向、选准道路。第二,在5G、视频高速传播的基础硬件下文化旅游体验的虚拟化和预约旅游体系得以形成。视频高速传播、博物馆展品数字化、实名预约旅游是2021年文旅行业的重大变化。第三,文旅融合深化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等在旅游产品化、旅游服务这一块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第四,环城市旅游休闲进入人们视野。第五,数字艺术、电竞产业、剧本杀等和旅游景区结合,通过虚拟空间的拓展,未来一定有长足的发展。


石培华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石培华教授分享了2021年的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六个特点。第一,我们经受了最严峻的挑战,全球性、全方位、全国性的冲击,也累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经验。面对文化旅游活动高聚集的特征,如何让应对充满变化的环境?第二,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有亮点。文旅发展具有体制性优势,在建党百年、乡村振兴、冬奥会等背景下出现很多文旅精品积累了对高质量文化的供给能力和大众审美的升华。第三,在顶层设计方面,“十四五”规划用文旅融合的视野全面谋划。第四,理性思考文化和旅游发展。2021年让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发展自身本质的逻辑和模式。原来粗放式的、透支式的,纯粹靠资源变资产或者流量的、讲故事的传统模式面临着挑战。下一步旅游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模式是什么?增长的动力是什么等问题值得思考。第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出现了标杆性产品。比如国家文化公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街区、河南文化现象,以及电竞、剧本杀等沉浸式新业态、新热点。第六,文旅融合中对科技和人才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


陈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的学科发展,确实对新时代下老百姓美好文化生活需求,能够带来非常好的基础架构的贡献。如果有一个基础的框架组织一起推动并让国家真正重视学科理论体系见者,那么我们可以成立专业委员会指导,真正把基础的理论体系、框架体系赋予实践上重要的内容、方法、方式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这样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学科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厉新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厉新建教授分享了过去一年国家和区域政策对文旅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五个需要关注的方面,第一,微旅游。微旅游是能够帮助在疫情之下很多没有办法出去远距离旅游的人的需求释放,但从数据来看为旅游规模和人均花费都在下降,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跟微旅行本身政策的预备不足是有密切关系的。第二,双减。双减后推动了研学旅游。除了面向学生之外,面向成人的游学还有待破解和优化。第三,沉浸科技。一方面,目前还局限用数字化方式再现已有或者曾经有的文化,用数字科技做创新性发展的尝试远远不够。另外,如何在价值变现上也值得尝试。第四,高度重视疫情。需要冷静思考当下的困境有多少是归因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有多少要归因于长期累计的问题,在以往发展中的创新动能、风险意识是不是准备充分?第五,冷静判断发展动能。过去两年来旅游需求究竟是被沉淀而等待破土而出,还是旅游需求被经济形势和预防性储蓄不断的稀释?夯实旅游发展动能质量才能在真正推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


文旅行业发展是国家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文旅专业学科建设当前还没有成为交叉学科,但文旅融合在实践上的表现已经较为突出,请大家多多关注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教授提出了对2022年文旅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他认为,文旅研究者要更多关注企业的状态和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经营模式。同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会和科技的融合叠加在一起。比如2021年出现的元宇宙、沉浸式体验、虚拟人等,未来会有文旅+科技叠加在一起的消费场景。另外,需要进一步关注到传统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


于丹教授认为疫情常态化让文旅行业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更多需要理性、综合审视、评判的因素。从旅游到研学、到网络服务,可能都会昭示2022年乃至以后的文旅行业发展趋势。现在都市人权的焦虑、内卷对文旅消费出现越来越多强烈而模糊的需求,强烈就是指有消费的愿望,模糊就是对于产品的类型、结构是不清晰的。要进一步思考数字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要把真正把智库分析、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融合在一起。


曾繁文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曾繁文院长着重提到了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要关注的三点。第一是数字化。2022年会在文旅城市的客厅、旅游的景区、景点形成一系列数字化文旅的新地标。第二,要继续关注国家战略和文旅的契合点。第三,要继续关注国家级文化品牌。


齐骥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齐骥教授通过描绘2021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五个颜色对这一年进行了回顾。文化旅游的底色是红色;文化旅游的潮色是白色;文化旅游的亮色是古色;文化旅游的基色是秀色;文化旅游的姿色是夜色。红色文化、冰雪经济、传统文化、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是2021年文旅产业发展的几大亮点。让我们共同期待新的一年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夯实步伐、砥砺创新,交出更加绚丽的答卷。


邹统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


邹统钎教授从旅游业和文旅企业两个方面对当前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旅游业方面,他认为当前旅游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而应采取“松紧带”式的管理方法——健全跨省、跨区域间的旅游管理机制,精准防疫、合理开放,增加安全性的流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形成一种收放自如、动态平衡的旅游管理新模式。在文旅企业方面,他认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性价比问题和旅游地产模式问题。基于此,他建议企业一方面要强化供给侧改革,优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增强文化资源的旅游变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技术革命、乡村旅游、大健康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寻找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蔡劲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科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蔡劲松教授从文化内生发展动力与文化传播管理两个方面对未来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他认为,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文旅行业将成为一个重要且宏大的热门领域。其中,增强文化内生发展动力将成为未来文化和旅游深层融合的核心,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要秉承协同发展的创新理念,强化文旅与地域特色、生态、科技的多元融合,在创造公共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时,要格外注重文化内生价值的孵化,打造一批标杆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文旅遗产。此外,要重视文旅传播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补足当前我国文旅行业各部门存在的专业人才短板,增强我国文旅行业的文化传播力与品牌影响力。


胡娜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


胡娜教授从艺术行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未来文旅产业的发展既要关注前沿新兴业态,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文化行业的转型升级问题。疫情影响下,文旅演艺行业发展步履维艰,传统文化与文旅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亟待破题。为此,她认为未来文旅行业创新发展可聚焦到微观层面、行业主体的现实问题,从具体问题出发,从小做起,从实做起,探索打造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行业的微文旅创新项目,探寻艺术管理与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在实践中寻找出路,让传统文化能够借助文旅行业走出新的天地、新的空间。


张凌云

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


张凌云教授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未来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来源于实践、产生于实践的前沿理论思考。当前,文旅行业的实践已经走在理论研究前面,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具有实践意义的前沿理论支撑。为此,张凌云教授提出了“解释现象-找准问题-总结规律-形成理论-预测趋势-指导实践-开创学派”的理论研究方法路径,倡导更多专家学者依循此方法进行更多扎根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创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文旅融合、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强大的智库力量。


主持人说

(排名不分先后


贾旭东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贾旭东教授作为2021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回顾总结环节的主持人在点评中谈到,文化产业研究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文化产业研究必须要立足实践,疫情的出现让我们需要用理性的力量完整、客观地思考文旅行业发展的逻辑、动力和新的模式。


张铮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铮教授把2021年文旅产业的发展总结为三个词——艰难维系、寻找生机、殷切期盼。希望2022年文旅产业充满创意激情和丰富表现;希望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体能成为文旅产业多元学术话语交流的平台。


更多线上大咖的精彩观点和寄语

(排名不分先后


张振鹏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文化和旅游融合在政府推动和业界努力下已经从无意识的融合转向积极的有意识融合,更在消费升级和科技及创意加持下从要素融合进入业态融合的阶段。不断衍生出的新兴文旅业态,不仅具有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还将社交功能、体验功能、康体功能、品牌推广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功能等融为一体。在疫情影响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遭遇的困境,为业界推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运营机制创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契机及空间。对于高校相关学科,需要恪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责,引导老师和学生们更多的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积极推动学科及专业建设与时代和国家同频共振,为人们生活的更加美好做出新的贡献。


陈斌厦门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022年是人类与新冠疫情共存的第三年,也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认为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将出现以下趋势:


第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将成为全面促进消费,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驱动力;第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将更积极地介入并赋能乡村振兴,有效地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速增长的重点领域,产业规模将持续壮大,产业结构将继续优化,供给质量将不断提升;第四,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科技风口,将搭建新型文旅消费场景,萌生新型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创新发展。 


李康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当前,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远落后于产业实践,且研究成果或套用西方理论,或流于政策解读,普遍缺乏原创性和学理性。事实上,今天的文化产业实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方经典理论,比如非遗的经济效用突破了传统关于“文化经济”的狭隘理解;数字产品的无限供给突破了鲍莫尔的“成本病”理论;元宇宙恢复了艺术品原创性不可篡改的“灵韵”并突破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灵韵”消失的观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文史基础、管理智慧和操作技能的π型人才。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远未达专业发展要求,亟待改善。所有这些问题的切实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靠某个人或某所高校,需要所有同仁戮力同心,不懈奋斗。因此,要感谢范周老师牵头各相关单位成立“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建设协作联盟”,期待“联盟”春风裁绿锦,大笔写鸿文! 


夏洁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主任

后疫情时期文旅行业需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寻求行业发展。从需求侧来看,消费者更重视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受疫情零星散发状态影响,消费者的旅游度假呈现周边化的特点,对深度旅游产品、个性化旅游产品需求较多,家庭文旅、研学文旅、音乐节之旅等多元化的特色产品较受欢迎。尤其旅游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一代的文旅消费对新型内容、科技内容的期待较高,需要更多的新型文旅产品。


此外,疫情加速了数字化体验对消费者的深度渗透,消费者更多地依赖数字化手段获取信息、感受体验,需要多样化的触达渠道和信息分享渠道。从供给侧来看,文旅产品的内容开发要关注细分市场,运营要注重提升品质,要加快文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让消费者在获取文旅产品信息、享受机场酒店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体验升级。从这个意义来看,文旅行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紧迫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


吴志才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消费市场已进入需求多元发展、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人们对文旅消费的安全性、品质化、体验性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牵引文旅产业纵深发展,并呈现四个新特点:一是“城市+文旅”拓展文旅新空间。二是“乡村+文旅”盘活文旅新经济。三是“国潮+文旅”挖掘文旅新内涵。四是“数字+文旅”创造文旅新体验。 


面对人们对高品质文旅产品和服务的旺盛需求,2022年文化和旅游业应立足新发展格局,加快向高质量转型发展。首先,依托国家发展战略,开拓文旅产业新局面。其次,营造高标准市场环境,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活力。再者,优化供给消费适配性,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优势。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新,全面提升文旅消费品质。最后,需要推进数字技术与业态融合,催生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郭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

用三个词总结2021年的文旅产业,郭嘉老师认为是内容为核、技术赋能多业融合。未来要着力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文化消费方式,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杨越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

杨越明副院长用在等待、云游起、国潮热总结她对2021年文旅产业的印象。对2022年的发展期待,杨越明副院长表示:乐见疫情阴霾逐渐消退,数字经济与体验经济推动文旅融合向好、向新、向深发展。 


陈旷地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希望2021年文旅产业出现的新元素和新趋势在2022年进一步绽放,充分发展,创造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待联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发挥广泛的整合和协同作用。


卜希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卜希霆老师认为,2021年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应该是沉浸式文旅地方感营造高质量发展,未来要立足城市更新打造更富沉浸感的未来文旅城市;立足乡村振兴营造更富地方感的未来文化乡村。 


杨剑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

用三个关键词概括2021年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我认为是理性、出圈和破题。文旅产业需要理性,因为有些产业形态是疫情等多个因素叠加倒逼形成的,未来还需要判断哪些是现象、哪些是趋势、哪些是产业逻辑,分清楚并客观做出评价。文旅产业有很多出圈的案例表明,虚拟经济、虚拟文化体验正在由虚入实。第三是破题,要组成学界联盟一起集中对文旅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集中破题。 


张伟鞍山师范学院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数字文化产业是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文化产业一方面指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即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的过程,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生产数量的增加和生产效能的提升过程。数字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指数字产业文化化,指数字产业巨头所进行的文化产业过程。


刘珂瑾北京服装学院教师

本次新冠疫情对我国文旅产业的影响,是曾经的政治风波、金融危机、国际战事所不能比拟的,也没有历史经验能够直接借鉴。受疫情困扰,除了必要的外交、商务、留学和边境旅游之外,出入境旅游处于全面停摆的状态,国内中远程旅游市场全面萎缩,过去两年我国文旅产业经历了最严峻的挑战。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从未消散,这成为文旅产业实现漫长复苏的坚定信心。同时文化创造和科技创新的动能一直在加速积聚,这也成为文旅产业打赢疫情遭遇战的可靠力量。


未来一年,刚性出行的基础市场将进一步稳固,文化休闲、科技体验和度假消费的新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文旅产业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创新发展的势头不会减弱。 


韩飞雪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2021年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类旅游演艺、城市音乐节等以音乐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项目持续升温。2022年,我们期待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音乐+旅游”的方式探索文化旅游的新玩法与新可能,也为音乐产业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2年,全国高校文旅专业协作联盟正式起航,未来将乘风破浪,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重磅预告


2021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发布会

将在2022年2月召开

敬请各界关注!


【添加星标


美编 | 王明毓

图文 | 来源于言之有范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言之有范·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

加入我们or社群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 “姓名+工作单位” 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